[评论]  [随笔]  [访谈]  [著作]  [论文]  [画册]  
[在线阅读]  [PDF下载阅读]  
2011—004【个人论著】自动全自动

前言和目录:
题目:自动全自动
作者:卓凡
时间:2011.11
出版:河北美术出版社

中央美术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丛书

 

艺术自动化

    —— 人工装置与公共艺术

 

 

 

卓 凡  张海涛 编著

 
                                                        
 
 
 
 
 
 
 
 
 
 
 
 
录:
 
第一.前言
自动!全自动!——写在卓凡人工装置展之前               张海涛
 
第二.正文
 
上篇
 
一.艺术自动化的前提
我所理解的“人·工·装·置”                                         
 
二.“艺术自动化”的必要条件
构·造                                                                        
 
三.“艺术自动化”的语境
在合理的最深处引爆问题                                          刘礼宾
 
 
下篇
一.“艺术自动化”作品解析
1.“一触即发”所蕴含的身体悖论                              刘礼宾
2.旁观者的选择——作品《喘息》的公共因素                     
3.公共的话语
——关于卓凡的作品《旋转•被牵动的奥古斯都右臂》       
二.“艺术自动化”——访谈
 1. 卓凡的作品创造了一个新名词,那就是“艺术自动化”。
                                                          康学儒
 2. “艺术自动化”的基本元素
          数据和时间                                          刘礼宾
                     
三.当代装置艺术的收藏
——浅谈中国当代雕塑、装置艺术品投资                     田华丰
 
四.艺术自动化——作品图录
 
 
第三.后记
再提“先锋性”
——关于卓凡的装置艺术                                        
  
 
 
 
 
            
 
 
 
用文字把“艺术自动化”做一个解释,是一件困难的事。这里关联到人工装置和公共艺术两个话题,也许,本书中的作品和对作品的解释能慢慢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新名词。
张海涛
 
 
 
 
 
 
 
 
 
 
用机械装置和古典雕塑的矛盾叙述思想激情和公共伦理
把“可活动”作为金属雕塑的新基因。早期的金属焊接的雕塑作品很有意思,总是直接把钢板以及林林总总的金属材料焊接在一起。而现在不难发现,当我们把大小齿轮、齿条和链条金属件焊接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像制造废品一样制造了一个不活动的铁疙瘩。这里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轴承、齿轮、齿条和链条这些东西在组合后,不是形成一个简单意义上的造型,而是形成一种有活动可能的结构。所以说,在从事这类作品的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从造型的角度出发,还要从活动构造的角度出发。在这里,让“可活动”的雕塑成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要素,不仅介入了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也介入了艺术创作。
卓  凡(文)
图1.0,矛盾卓凡(一句话)
 
 
 
 
 
 
 
 
 
 
 
 
 
 
 
 
 
 
 
 
 
 
 
 
 
 
 
 
 
 
当代艺术的形式发展的三种方向:数码,自然与非自然,可以说,卓凡的作品从事的是艺术自动化的研究,当然是属于第三个方向的。
——王中(文)

一.  前言

(用一些大图)
自动!全自动!——写在卓凡人工装置展之前
张海涛(文)
 
一、个案分析:作品语言与感受
 
“把活动作为雕塑新的基因”,这是卓凡对自己作品的简短介绍。
这是对传统雕塑的一个启发性的动作,然而我个人更倾向将“活动”改为“自动”两字,即“把自动作为雕塑新的基因。”因为艺术史中“活动”“动态”雕塑已有所见,如西方早期的动态雕塑就是对雕塑媒介的一次实验,而这次实验更多的是对雕塑形式感观的拓展,而“自动化”则除了概念明确,另外更多的具有的针对性的现实意义。我们历史中的蒸汽机工业革命、电气工业革命和电子革命都与自动化有着重要的联系,自动化也给现代人文化、经济、科学等领域带来了各种影响。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的物理与心理感应都打上了“自动”的烙印。我们上银行开的是自动锁、自动档车,进的是自动门,走的是自动电梯,用的是自动取款和刷卡机……自动化在无形中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和意识。自动化的按钮带给我们的效率也确实给当下人带来了超常的便捷,当然也会给我们带来尴尬的负面效应。
“自动!全自动!”在语气上有递进的关系,似乎又如异义的叹息声。“全自动”这里一个有技术上的纯粹化的意思,另有全民皆自动、强调重视的解释,从广度、宽度和深度上把“自动”做为一个针对性课题。人机关系在当下已成为人与物最直接、最重要的关系,“自动的人工装置”使人们进入了一个人造自然的特殊时期。将传统雕塑赋予自动化,也无异于对传统技术语言以新的拓展,卓凡的自动化也从早期单一的机械自动化向智能感应以及触屏动力转换发展,与当下现实的自动同步甚至超前应用。媒介技术表达方式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不直接=语言=感受,然而不同媒介材料、技术的使用可以直接传达不同的感受,也可以改变语言的结构,如绘画有绘画的语言特征,水墨、装置、图片和电子、行为艺术也各自有各自的艺术语言和感受特征。
当然,我们对卓凡的作品的理解也不能只停留在自动的技术语言和感觉的表达上;卓凡作品不是一种以复制某种风格而存在的,它还有另一个特点:应用自动感觉来表叙生命的激情和伦理,以此传达当下人或未来人的生存感受。
 
卓凡作品从材料选题上大致分为:《艺术自动化——汽车再造》系列,《艺术自动化——动物和机械的组合》系列,《艺术自动化——运动中的骨骼》系列,《艺术自动化——悬挂》系列。
 
卓凡作品对媒介、技术、语言的运用除了造型(夸张与拟人)、材料处理(针筒、轴承转动、机械电机、链条齿轮、丝杆等使用)还运用了人工仿真语言(骨骼、硅胶等)、人机互动(感应器、传感器、控制面板互动等)和动力转换(触屏动力转换等)为自动化服务,对于艺术的自动化应用,其实也是对自动化感受的体验;另外卓凡作品还针对现实其它生存感受进行延申表达,这里我们大致有这么几个体验——一、现实生存影响下现代人身体不适的本能反应:如,喘息、呻吟、哆嗦、弹射、惊醒、抽搐、扭动、抽动;二.对速度、力度和生命悖论的寓言式表现:如捷豹与弩车作品;三.是对权力意志、自控与被控、危险与安全、紧与张的自由表达,如:《自动·被牵动的奥古斯都右臂》;四.对虚实的生命现象:实体和虚像的呈现及对自然原始动力的暗指,如《你最高肺活量是…..?》。
一辆用汽车零配件做成的弩车——《自动·这部弩车的攻击力…..》将一部时尚的汽车符号改造成了一个伤害的工具,欲望、力度、时尚、紧张多种感受互相转换。作品中的自动化的现场感觉消除了静态装置的概念性,从而使现场的人机互动体验尤为重要。
一辆可以呼吸的汽车——《自动·喘息的频率是23次/分钟》作品造型幽默、夸张的处理使作品具有拟人化特点,这样的“伪透视”改变了真实的三维空间,和车内幻影似灯光一起营造出荒诞而虚幻的氛围,就像当下人在信息爆炸的超负荷生存环境中无奈、疲惫和焦虑感的隐喻。
一头呻吟的大象——《自动·弹射莲花的六牙白象》大象外皮硅胶、内脏电机的处理是未来人工生命的主要组装方式。硅胶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制作仿真生命,还大量应用于人体自身,成为人工整形的主要材质。当今人造物的运用使世界进入了一个人造防真时代,观众一按电机控制面板,仿生的大象便会“蹬腿、哆嗦、抖尾、弹射”,似乎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就象被针尖刺痛皮肤的强烈反应,使自然、朴素的东方美感遭到文化的冲击,这个冲击也同样出现在作品《自动·被捅而惊醒的雄狮》的人机互动中,“屁眼”中的开关和它连接着的控制面板,被捅的瞬间人与物都有一种打破心理距离的紧张感,侵入的快感与羞辱感成为主客体的重要关系,就如工业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碰撞,西方现代文明对东方传统的冲击尴尬而无奈。
一副抖动的胯骨——《每分钟·脊骨抽动的频率是…..》一双下跪的膝盖《每分钟·这个手指捅烂蕃茄的力度是…..》死亡的生命原始动力是人类焦虑的症结,自然规律无人可挡,对生命意义的探讨,是人类一直的研究的话题。脑髓的张开如鲜花一样在光感环境中显得凄而美,人生美丽与感伤伴随一生交织存在。
《肺活量是…..》《攻击力….》《力度是…..》《频率是….》这样的物理用词,时常出现在卓凡作品的标签上,对于物与量,这也是人不可控制的,不确定,不可估,偶然与必然都是生命遭遇的自然现象。
一个指向权力的食指——《自动·被牵动的奥古斯都右臂》虚拟了一个意向的操控力量,在现实人生中除了一些自我控制的东西,更多的是被控制的力量,权力意志伴随着人生的存在而存在。
一团看得见头像的爆雾——《半自动·你最高肺活量是…..?》雾气+影像触屏+物力转换,使人的生命动力转换成虚拟的镜像然后转化为雾像,“雾”是人非、自然物化的体现,就如人的生存和消失的过程,这里面的虚实关系成为意义的关键所在,生与死的自然规律也不会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
     这是一个公共话题。
艺术时常表现一个现象时,都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艺术转换并赋加作者的态度,如我们借用艳俗的艺术来反思现实中的艳俗,借用玩世的艺术来反思现实中的玩世,作者自身不一定就艳俗,也一定不玩世,作者只是深刻体会到社会的感觉和现象。自动化也一样,我们借用自动化艺术也可反思现实背景中的自动化现象,这时我们可以认同,也可以辩证的批判这个现象,这里在艺术家提出问题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然而艺术不直接=现实背景,艺术需进行语言的转换、态度的确立、典型化和延伸表达。我们运用人机互动来表达人工生命社会带给我们的生存感受和多种反思,甚至以艺术自动化来表达各种生存的意义和愿望。人机关系是未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之外新的生存关系,我们与人工生命,人造物的和谐相处成为关系美学中新的课题。这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人造的自动化给我们将带来什么改变,自动化的意义是什么,是实用服务、创造精神感受还是毁灭自然物性,这也会引发我们对“自然·人工自然”课题的讨论和判断。
 
二、“自动”的公共现实与时代背景
 
在我的记忆里,“自动”给我的最早的体验是十岁左右(即80年代中期),当时有了自动铅笔的出现,这也可能是轻工业产品自动化的小小体现,然而这些小小的体现,让我们这些年少者欣喜若狂,年弱的我们对于削铅笔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有了它只需将不同精细的笔芯插入一个小机关里,手轻轻按几下就出来了你需要的字粗细效果。
后来中国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自动化产品,如自动伞、自动手表、傻瓜相机等;到现在自动化产品更加普及:洗衣机、电饭煲、榨汁机、自动扫地机、自动播种机、无人驾驭飞机、自动门随处可见。中国自动化的发展从八十年代起步,小到家庭轻工业产品大到军事航空领域等尖端科技无孔不入,到今天在我们生活中自动化傻瓜产品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它的快捷使人们的生活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甚至生活中一旦离开它将无法正常运转。然而自动化技术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很少关注。
    但是,谁也无法否定,它使我们的公共生活发生了改变。
 
自动:“傻瓜”效应
 
古代秦岭一带有一地区取名为“瓜洲”,这里的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埋头苦干,从不歇手。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进而把头脑不聪明的人叫做“瓜子”,“傻瓜子”。清代《仁恕堂笔记》中便有“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由此看出傻瓜的特征。傻瓜相机亦具有此特征,按主人的意图,埋头苦干,不会超人类变通应变,我称这种行动化状态及影响为“傻瓜效应”,这也是自动化的显著特征,甚至我们时常把傻瓜与自动等同看待。
举例傻瓜相机即一种由程序自动曝光照相机,这种照相机的光圈和速度均由照相机内的电子程序电路根本胶卷感光度和被摄主体及环境的情况自动设置,无需摄影者干预而实现自动摄影,为单镜头反射式照像机相比,傻瓜相机具有简便易用的优点,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傻瓜相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如自动卷片,自动闪光……傻瓜机除了装卸胶卷和按快门外,其它功能都可自动完成…..即傻瓜可以照像,因此傻瓜相机给我透出两个信息:一是相机本身的傻瓜化,它可以吃苦耐劳,自身承担责任;二是相机使用者的傻瓜化,可不动脑子无须变通地使用相机,即使业余者也能达到清晰的效果。可见傻瓜效应是一种主体灵性物化的表现,也是一种主体人的抽离状态。
自动,顾名思义,指通过机器自身的被动方式完成发明者设置好的工作,整个过程无需人来干预,只需要简单按动一个钮,即可达到客户想要的最终效果。(图)
手工即由人主动通过脑力、体力完成整个过程。
自动,手工在质量、功效上的分析。看图对照如下:
 

 
产品
完成质量
功效
造价
洗衣机
一般
省时省力、持久
电饭煲
一般
省时省力、持久
扫地机
不能面面顾及
省时省工、持久
无人驾驶飞机
遇事应变差
减少人身死亡
傻瓜相机
不可变通
便利
 
产品
完成质量
功效
造价
手工洗衣
干净
费时费力
手工做饭
好吃
费时费力
手工扫地
能顾及角落
费时费工
手工驾驶飞机
遇事应变能力强
易人员死亡
手动相机
成像好,可做效果
费时费脑

 
中国是个农业文化大国,随着科技的进步,“瓜子”在中国的意义也慢慢地发生转变,由古代的“瓜子”转向工业科技智能化的“傻瓜”,相机从私人的昂贵稀有珍品,成为公共空间使用广泛的普及用品。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实现四个现代化不得不靠发展自动化技术得以实现,以科技为主要力量,不实现、晚实现就意味着“贫穷和落后”。
 
自动化艺术的语言特征及公共文化背景
 
 “哥们交给你啦!”
“放心吧,交给我,甭管啦!”
这是我们这些“懒汉”经常对我们的自动化产品暗暗的心灵沟通,也是老北京市民时常答应朋友托付的语言方式。
这成为一种公共的普及语言。只须动动按钮或嘴皮子,便可以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或结果。整个过程自动完成不须手工干预,这也是自动化艺术的文化背景。我设想着展览现场或这样的艺术,艺术家只须挑选或制作想让一个自动物体帮你完成的事,享受驾驭物的快感同时完成作品。展示过程中观众是一种技术为“0”的傻瓜状态,主观能动性为也处于一种自动状态。
我们不禁在思考,这样的艺术是否有意义?卓凡的“人工装置”作品大量技术制作后在展示中追寻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也似一种心理高压下借物潜意识排泄的快感。
是一种艺术激情的公共传达。
艺术“自动化”这里有两个特征:一是艺术家运用自动的技术语言表达现实中其它的生存感受,另一个意义是自动化本身即是艺术家的深刻感受,也是艺术家表达的对象。自动化的艺术语言的运用和表达的积极性与艺术家对现实中自动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艺术家自动的傻瓜艺术是人在社会与时代中的逐渐被物化的体现,人的精神由“我思故我在”转向“我物故我在”。
这些作品显然与早期“解构现成品”不同,又区别于人本主义作品中人的存在性,同时从科学技术入手,是一种“以物观人”,而不是以人观物的视角。体现人的生存的科技物化状态,也是艺术观念与科技技术结合的一种尝试,在自动中寻找现实意义。
“自动·全自动”展示中艺术家只须将作品交给“自动”去实施,这时的艺术家也似一个“傻瓜”,仅此而已。艺术自动效应揭示人们从其它人本关注的精神失落中转向物与人的精神影响上来,关注另一种领域的思维走向。
当代文化艺术以惊人甚至超前的速度与现实一致,它的媒介及感受都具有“此在”的特征。电子科技自动化及娱乐消费快感的时代,深度模式被削平,历史意识消失导致主体性丧失而零散化。当代人在紧张工作、体力耗尽中处于一种非我的状态,只能以物代劳,物化转移,以物标识,以物补偿。人在以往时代多余的焦虑没有了立身之地,剩下的是体验不完整的世界和自我,体验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人已成了一个非中心化主体,无法将此刻和历史乃至未来并存,变成了一个缺少身份的自我,没有中心的自我。
现实社会中主体零散成碎片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主体意向性自身被悬置,主观感性消弥,世界已由人的世界转向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减,剩下的是“自动”式的人和“自动”式的物情感缺失。
 
辩证:科技自动化滥用的公共现实背景
 
两千多年前,农夫开始了用踩水车或推水车来灌溉农田,我国的先哲庄子见了这小小的现代化便大发感慨说,用水车浇田是培养懒汉并助长人们偷奸耍滑,现在看来庄子的思想有些偏激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还是不少人在不断提出科技的两面效应:科学技术是一种双刃剑,正确“使用”既会降福于人,滥用则也会降灾于人。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在本世纪初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喜剧《摩登时代》中对科学技术的特征的表现,他用模仿自动流水线上工人的一连串的夸张动作,习惯成自然地带到生活中的动作和行为,巧妙地讽刺了自动化对人精神世界产生的异化作用。
举例:目前电子网络中出现了一种自动写诗软件,这种软件的出现很受青少年的欢迎,只需要你输入你想要的诗的开头文字或提要,此软件便能自动帮你创作出一首你“满意”的诗和文章。这种软件其功能虽然为创作者省去了大量时间及脑力劳动,但时常效果不如人为艺术变通松动,显得生硬、模式化,同时人的情感淡漠,由此失去了艺术锻炼的审美、情感培养,导致了人的许多活力丧失,对大自然的流离,而使人自身的生命体验能力大幅下降。
共用的书写模式可以为隐秘的恋爱书信打开通道。
高科技自动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日趋自动化的同时,也使许多民间的传统工艺文化,退去大众生活舞台,甚至从社会生活中逐渐消失,这对人类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十分不利,手工艺产品的失传大多原因源于自动化技术仿品的出现。部分手工艺产品人工操作上工序复杂,自动化流水线产品薄利多销很快冲击手工产品市场,甚至最终部分手工产品慢慢退出文化舞台。
自动化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省时、省力、便捷的高效率,让人们从痛苦的体力、脑力、耗时的工程序中解脱出来,并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专业,做到人类所做不了的工作,现实积极意义毫无质疑。中国随着办公自动化广泛应用一些操作向着高速、单一重复的特点发展,强迫体位在操作中占比重越来越大,在这里,卓凡的艺术创作,在这里追问一个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很多自动化行业的出现使人们失去了体力、脑力的锻炼的时候,他们是否已经身心匮乏?是否已经完全依赖于设置好的自动化产品?这一切是否加速了人类的精神被物质异化进程?是否在不同的领域都会潜在影响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
                                                                         
                                     2010年6月30日     于宋庄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