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随笔]  [访谈]  [著作]  [论文]  [画册]  
[在线阅读]  [PDF下载阅读]  
2011—004【名家评论】卓凡:从材料哲学到机械复制-----by盛葳

Zhuo Fan: from Philosophy of Material to Reprography of Mechanism


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卓凡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位装置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大型机械装置艺术语言在艺术界独树一帜,受邀参与了为数众多的重要学术展览。卓凡出生艺术世家,其祖父为黄埔五期毕业生,曾叔公早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师承林风眠,是家族中第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卓凡幼时在老家便见过曾祖父和曾叔公的四屏条和众多册页作品。艺术理想的种子因此在心底萌发。卓凡的父亲卓家祺亦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早年求学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修油画,尽管其父从未要求卓凡必须研习艺术,但他依然在家庭的影响下走上了艺术之路。


1988年,卓凡考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修壁画和雕塑,求学期间的很多创作都被学校收藏,大学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卓凡在母校任教达8年,后任雕塑系副主任,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学科带头人,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作水平,在学校的建议和个人的强烈要求下,卓凡进入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美术文献》杂志上看到中央美院教授隋建国的作品和文字介绍,当时隋建国那批以钢筋、石块、胶版、铁钉进行材料探索的作品启发了他。在研修期满后,卓凡毅然报考了隋建国教授的研究生,并幸运地再次进入这所中国最高美术殿堂。


研究生的学习意味着卓凡必须将已经取得的成绩抛诸脑后,与同学们重新站在一个零起点上。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新的开始,使得他的创作发生了第一次重大转变。传统雕塑、城市雕塑和公共壁画不再是他的日常工作,取而代之地是艺术的“实验”,就如那本开启他心扉的杂志一般,卓凡从此由学院派走进了当代艺术的核心。材料实验是他所向往的,也是他“实验”的起点,木材、石块、砖头……一系列不同材料成为他探求“结构”和“秩序”的基石。也正是在这些基本的训练和实验中,他有了第一批当代艺术作品,以砖头为基本材料和元素的雕塑。这批材料探索以他的作品《苹果树》和2005年在798艺术区的个展《AK47之泡沫时代》为公众所知,并在2006年中央美院毕业展的作品《材料研究》中达到顶端。在这件作品中,卓凡将一个牛头翻制成硅胶模型,并将牛头牛肉熬制成油脂,灌注入硅胶牛头中。这件作品在“物”与“形”的交换,结构的转变方面跨出了一大步,可以说是他研究生几年思考的总结,在这里,“物”不再仅仅是材料,而已成为观念的载体和化生。


齐白石曾言“学我者死”。陈陈因袭是创造力的死敌,沿着老师的思路和方法固然是一条捷径,但在另一个层面上看,却难让后学者发展出自己的面貌。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以后,卓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老师的艺术道路很成熟、很完备,但如何从这种高度成熟的艺术创作体系中走出来,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就成了当务之急。一辆上学期间代步的夏利车开启了他的征程。卓凡按照平面透视的规律改造这辆车,使其右前部保留原装,并向左后部逐渐缩小,以此承载他对经典“透视”和“结构”的观念性表达。这件以《透视》为名的作品于2008年在北京的几个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展出,并逐渐发展出《这部车轮胎直径比是61:50:55:39》《呼吸》《每分钟:这部车的呼吸频率为22次每分钟》《对视》等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并为艺术界所知。


从此,卓凡确立了大型机械装置的基本艺术语言和方法,作品受邀在北京、武汉、台北、上海、成都、台中、广州、天津、厦门等地展览,也逐渐地为艺术界所认可。2009年,卓凡又将自己的作品发展到一个新的程度。在2009年798艺术节“再实验:智性与意志的重审”展中,他创作并展出了《东方既白•被捅痛而惊醒的雄狮》,一方面将与观众的互动拉入到作品的展示中,增强其现场感,另一方面也将一种毫不起眼的日常动作转化了“蝴蝶效应”般的不可预结果,并发展出一整套包括熊、豹、象在内的大型互动机械装置。几乎同时期,他还在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举办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我们的能力”中,展出了《你,最高肺活量》:当观众在吹动测量肺活量的呼吸机时,对面的玻璃影像墙记录下观众的头像,并喷射出与肺活量相当的干冰雾气。


在越来越明确的创作思路中,“艺术自动化”和“自我机械复制”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学术制成,并以两个个展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一个地方学子到中央美院教师,从一个传统雕塑家到当代装置艺术家,在短短的10年间,卓凡实现了人生和艺术的双重飞跃,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界,这或许具有相当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