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随笔]  [访谈]  [著作]  [论文]  [画册]  
[在线阅读]  [PDF下载阅读]  
2010—002【博士谈论】东方即白•被捅痛而惊醒的雄狮-----by许万里

与理解作品有关的是两则寓言:古希腊周边有很多海岛,海岛上有一些渔民,有天他们上了一个没有人去过的海岛来躲避暴风雨,然后进了一个山洞,他们不知道从这个山洞能否走到有光的出口,或者掉入洞穴里的深渊再也出不来。所以他们商量每次只能进去一个人探路,但山洞里有很多岔路,所以每个人进去后都走了不同的路,当每个人在碰壁后都以为没有前路而赶紧出来时,每人对里面路的走向都有不同的描述。但只有最后一个人冷静下来,根据每人的说法画出地图,不走弯路,排除掉每条路的死胡同后顺利过关,走出了洞口。因为他并没有听信别人,而是通过每人的描述来排除错误的信息,找出正确的答案。


另外一个寓言是中国人熟知的盲人摸象。我们小时候学到的这个寓言完全是个否定的、批判性的主题——以偏概全,但是以“偏”确实能够概“全”,这在表面是个错误,但如果能把局部相加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了。每个盲人碰触到大象身体的每个局部时,他们每个人所说的都是正确的,错误就在于每人人都想以自己感知到的那一个部分代替整体;而“明眼人”能够看到,每个感知的局部加在一起就是大象的整体。从两则寓言可以引出问题:我们到底是怎样去感知世界的?我们怎么去辨别对事物的认识哪些部分是对的,哪些部分是歪曲的?事物内部之间的结构究竟是怎样一种逻辑关系? 我们是否需要后现代的解构才能去理解内在的结构?在作品中怎样体现?


作品中对事实的解构


无论做艺术还是其他事,一开始可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很模糊,但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完整它,总是在某一个阶段发现它的意义。当下一阶段再做这件东西,可能观众帮助我们完整了它,给它赋予了一个涵义。其实我们是给出一个问题,让观众帮我们解决。同时,他们会反馈给我们许多新的问题,然后一直完整下去,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形成的。  


《东方即白•被捅痛而惊醒的雄狮》作品延续的是同样一个行为,但每个人做完之后对结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刚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公共场合中的作品。下一个人在触碰并完成作品之前已经看到过上一个人是怎么做的了,已经有了完整的印象和答案。那么我觉得这种结果的意外性应该是出乎他的想象之外,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他看到上一个人行为的结果时,他只是新奇,就如在游乐场排队的人,他已经看到每个人转来转去,结果都一样,他上去以后,结果也一样,只是提前感觉了下。他可能会看到中间某一个步骤,就比如,狮子中间会分几段,中间有若干个动作,每组人只能看到其中一组动作,却不能看到整个动作。但是对于局部来说是真实的,但拼在一起是不完整的,这就像上面那两个寓言,就是以偏概全,或者是形而上学的一种东西。


好的作品引导观者在往未知的方向去探索,再慢慢地超越它,然后发现里面的东西,每一次看到的都令人惊异,而不是每一次都事先想好的。如果每个观者通过暗房、山洞之类的环节,把一个人与外界隔离,每次进去后只有他单独地通过“触控”参与了作品,这个人的触控行为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完全真实可靠的,而且是不能让他看见完整的作品,他可以非常真实的但无法完整的把自己所见所感描述给另一个人。而旁观者又不能去执行这个触控,他可以看到结果,却不知道这结果是怎么发生的。过后他感觉是新奇的,但无法跟别人说。别人会好奇地问及是否有意思,可同样一件事每个人描述的都不同。那我们是不是会把这头狮子形成一头笼中之狮、意念或是概念化的,并可能完全是一个虚拟化的东西呢?就是每个人下手触控,发生一系列的行为,然后描述这种行为给下一个人,而下一个人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再进去做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个单独的动作,那么他们出来后对同样一件事的描述肯定是千差万别的。


这样,《东方即白•被捅痛而惊醒的雄狮》这件作品的分段展示反而变得比以前的形式更有意义了。表面上看来是貌似很矛盾的东西,但实际上让人们感悟:原来每个人看到的是局部的真实,而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真实。那到时候参加新展览时,可以把作品隔开成为几个片段,成为一种片段式、过程化的装置作品,完全用虚拟可以完成的作品,而这种想法是最重要的。作品中直接用触控屏幕通到狮子内部,用狮子的整个部分来形成这件作品。狮子象征强大的力量,但它也有最软弱之处,人们不敢碰狮子,却可以碰狮子的屁眼,一碰它狮子就跳起来了。因为作品本身就是开放的结构,如果这开关让观众直接来摁的话,就失去了隔断的意义。


由这件作品概括出很多思路,而每个思路又可以形成不同的作品。也可以形成很多系列的作品。作品一开始的想法是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即万事万物都有弱点所在。当你用手指去触碰它时,却完全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虚拟的话,就像由不同的镜头画面组成的蒙太奇,形成一个个不同的语境,单独的行为与不同的画面形成了不同的语境即“context”。比如说一个固定不变的手去碰,那下一个镜头就是触碰的对象——一个张开的鳄鱼的嘴。另外一个触碰的对象是一个小孩可爱的脸。第一个镜头的表情和小孩加在一起,那表情好像是在怜悯这个小孩,观众心里会把它形成一个完整的感觉,这是个心理“完形”的过程。具体的情节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其真实的意味。


作品中对感觉的解构


人的触觉可作为一个片段来做。对雕塑来说,触觉是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因素。一件雕塑作品除了有造型外,再用手或某种工具,其实它是跟那个材料直接发生触觉关系的。这个触觉其实是挺艺术的概念,艺术不仅仅是种视觉问题,它还能引发触觉问题。雕塑绝对能够直接体会到触觉问题,比如罗丹的雕塑,就是手指在肌肤上经历的感觉。我觉得触觉是一种可剥离出来的艺术语言。


人的感知、感觉很多,行为心理学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科学实验表明人感知外界的事物,百分之七十是靠视觉,其他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等来感知。但艺术是一种依据什么感觉而让人感动的呢?作品是综合的感觉,从视觉到触觉,再从触觉回到视觉,给人一种循环的感觉。如果从中间的环节把触觉处理出来,现在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是虚拟的,用眼睛去完成,再用脑子想象它,在意念中完成了这种结果。现代人对虚拟世界的理解是很奇怪的,对真实的东西人们常觉得那是虚拟的,平常人们所习惯说的真实,有的人却不觉得是真实的。精神性的真实常被认为是绝对的真实。所以人们把真实依托于影像或梦境,那种真实是特别重要的。这种真实,比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性的真实更高一级,也更为真实。其实,讨论“真善美”,首先要讨论真实,如果失去了真实这个前提时,善和美是虚伪的。恰恰因为需要把真实作为切入口,来做作品,所以触控是特别过瘾的,但触觉最终可以转化为视觉,或者在某种条件下它成为视觉的某个因素。


如果抽离出视觉和触觉之间的关系,中间的结构可以打开很多分层,存在很多结构。比如从触觉到视觉,或者从视觉到触觉,或者它们之间的循环,逆向循环或正向循环。同理,视觉也可以打开很多结构,视觉里的层面与触觉里的层面有机结合,给人一种既真实又不真实的感觉。


作品表达语言的选择


《东方即白•被捅痛而惊醒的雄狮》这件作品中选择了机械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至于以后是否继续用并不重要,因为雕塑能动与否,在视觉上的意义不一样,把机械加到古典的造型上,是很简单的一种转换。如果能动,它就指向无限的虚拟,由此产生的艺术可能性就很多。当然,这又不能走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变成好莱坞的模型道具,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问题。如果仅仅迷恋于作品外表的机械语言,就会使得作品的核心就丧失了它们运动载体的意义,所以艺术家放弃了金属焊接思路。因为只是利用工业文化的视觉效果来做的作品,只解决了从视觉到视觉的问题,而不是利用其他功能来引导视觉的问题。它完全抛弃了自身的功能,只是表面的形式语言。机械上简单的组合最终会走到两个极端,失去对艺术的真正思考和意义。一种不过是工艺品的延伸,另一种则类似动漫手办模型。两者对于艺术是非常反面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对解构的讽刺。这样的解构是无意义的,或者说是意义不大的,这不是有想法的解构,仅仅是从图像到图像的挪移。


这些创作思路说明很多艺术家对作品“内核”的梳理还不够,即便梳理整个美术史,或者从雕塑、装置的概念来梳理,有些内容也很难进入某个体系里,至少到现在为止。雕塑发展到考尔德的活动雕塑时,就进入几何形的范畴了,形体之间有些圆环或活动口,可以让它运动。而再往下,就没人能做到这一点了。其实现在我的作品还是有问题的,如果把有形体的雕塑和机械相结合,会成为好莱坞电影的活动道具,因此就不能打开问题,其实古典主义的造型早已解决,机械问题也早已解决了,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更低级的问题,是技术细节的问题,而不是艺术问题。现在的核心问题,第一个是追索,在完成能控制雕塑的技术背后的艺术问题。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做减法。就是使很多东西变得更灵活,使得表达更灵动。这种灵动能达成对艺术更有效的捕捉。当我们捕捉到时,它可能又往前进步了。艺术应该不停地往前追索,其实这个过程是最美好的。就像前面寓言说的不同人在洞穴里的感觉,有很多出口,而且很多东西是片段性的,这些片段是后现代的意义里是很真实的东西。艺术应该把解构这个问题展开,可以在解构里找一些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与作品的创作紧密联系起来。


解构就是展开事物或者感觉其原有的结构,分出无数的结构关系,再去描述这个结构是什么,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前的分析只是描述大概的外形,而至于里面的内容,是解构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西方文论中有很多关键词或后现代的概念和理论,这个可以给作品创作以很多启发。把结构展开之后,可以从结构用解构的方法找出一些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与作品的创作思考相结合。解构和结构的涵义是很多层的,这个解构是多语义的,而在哲学里的解构,可以把这些全部囊括,而且能够继续提升、扩展,甚至能把解构这个词推向一个很悠远的彼岸,这是应该要好好推究一下的。


从两则寓言以及这件作品引出很多问题,人们到底是怎样去感知世界的,事物和感觉的关系是怎样的,感知过程中的真实与虚拟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这件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多重意义,相信会给每个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有幸感知到这件作品的“观者”不断的丰富其内在的意义,不断的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也许这是艺术家创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许万里于清华紫荆公寓
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