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随笔]  [访谈]  [著作]  [论文]  [画册]  
[在线阅读]  [PDF下载阅读]  
2005—001【艺术家论文】象形•会意•指事——材料雕塑的图本解读-----by卓 凡

本文刊登于《艺术生活》   2005年第3期


用材料直接进行雕塑创作,无疑是雕塑创作告别了“对客观进行单—的模拟”的姿态,实现了“艺术创作原点”的回归。在不同的立体造型创作中,作者对造型的图本——图式原本的不同把握,对材料的特性不同侧重,观众所接受的作品图像样式也就不同。从另外角度也可以说,在使用材料直接进行的创作,由于使用者和接受者各所采用的造型特定方式和潜在的文化态度的不同,图式原本与材料原本的表达会呈现不同的态势,于是,材料雕塑在图本与传达上被分成了不同的类别。


在运用材料进行雕塑创作的韧始,艺术家就关注材料与图式原本表义功能的充分结合,重塑其新的形象语言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全面的材料雕塑语言,再从这种新的语言形式开始,去感受更为丰富的内在美学意蕴。作为呈现材料雕塑的第—状态,“象形”这一表达方式有意无意地放弃或忽视材料的特性,偏重于“观其象似其形”。会意则从指涉的对象回归到材料形式本身,试图营造一种肌质活跃、直截了当、充满弹性的材料雕塑语言空间,完成形式上的突破,,“指事”从仅仅关注是否拟似对象,到注意它所涉指的对象的背后意义.在这里,形式的表现性隐褪了,而把形象和情感意义的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性的语义表达。


象形——图像的辨识


图式的意义和特点,需要观众的接受才能显现。在这里,所谓接受,也就是通过回到材料的原点,理解雕塑材料,读懂图式原本。解读,从辨识材料所承载的符号和对象是否相象开始,通过对材料的把握,发现辨识的规则——合理阐释对象,达到材料理解和客观接受层次的统一。所有艺术作品一经产生,便成为材料和形象的存在。雕塑图式原本的辨识也不例外。并且其形象性更为突出。但是材料艺术图式原本的辨识面临多重阻碍——因为这种雕塑以材料为媒介,直接把艺术传达寄身于陶瓷、金属、石料或其他载体,无法直接看到的纯粹的图像特征。而表达方式也与其他直观艺术的形式大不相同,材料雕塑的形象性要经过想象的转换才会成为艺术图式,然后再经过精神的感知,接受者才能抵达艺术的内在空间。


材料雕塑的图像辨识在感受材料的同时,必须注意材料形象涵义的达成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要达到这个目的,艺术创作要偏离日常材料习惯特性,建构更为精致多样的表达形态,消解材料概念单一确定的表义指向,使多重艺术的图式辨析——复义的出现(有时甚至会带来歧义)。语义丰富性的产生当然最终得力于材料表象和功能的加强,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通过这个复杂过程,艺术语义变得陌生,与人们的日常习惯疏离,它带来新奇的感觉,甚至带来某种解读困难。正是这种解读的困难,带来艺术图式原本进一步的辨识,最终达成整体形象的表现。


会意——样式的把握


由具体的图式向材料的形式化过渡,材料解读是揭示田式原本的重要途径,其中必然面对的一个强制性规范,那就是,某种材料依托下的图式原本,解读它的必然性,从把握样式的表达来展开。当然,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从来就没有一种普遍的接受规律存在:用把握形式的延伸意分析雕塑的意义所在,经常足带来解读的外延的转移,往往使会意不切要领,但事半功倍。对自觉的观众来说,对材料形式的会意——样式的把握是促其进入图式原木的一把秘密的钥匙。但自如地运用这把钥匙并不容易,因为材料经常足一个涉及到许多细密而重要的综合因素,这一切显然不同于“象形”的表达方式、结构态势、形象类型和发现手段等。


新技术的发展,使材料的种类变得十分繁多。材料雕塑的创作要对各种材料及其可能的样式有所了解,把它们的构成、特性和规则转化成的具体形式表达——做到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不同的图式原本。这是艺术素质的综合体现,既需要感性品位,也需要对感性品味的样式表达的挖掘。在此,以材料的样式入手作意义的说明——意会是一种有效的想象能力,缺少这种想象力的艺术家将难以进入意境并与之融为一体,他与雕塑始终都会处于“隔”或者陌生状态。另—方面,感受材料雕塑的意境,必须重视感受“境”与“象”之中的情绪氛围,它们是材料样式的内在支持,它特有的转移功能常常赋予了它另一种含义。因而,材料及其样式带给材料雕塑奇幻的境像.奇特的品味,它打动人的情感,靠近乃至触碰人的心灵。


把握材料样式的实体应尽量避实就虚,“虚”并不是指“空”、“无”,而是指思维的灵动与飘逸。所以有人认为没有材料样式的实体是难以读懂的,原因就在于无法摆脱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实”的思维而达到想象的灵动之境。但是,他们若仆从于运用实境实物来印证作品真实性的合理性,那么,从开始就从根本违背材料样式的解读规则。用非理性的分析来拆解材料结构,来辨析材料形式的表达,纠缠于用“形似”发掘意义把握,当然不能意会材料形式的精妙。


指事——意义的传达


放弃对图式与对象是否镜似的努力,升华为符号——“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阐释与批评成为图式意义传达的更高层次,也是材料雕塑欣赏与接受的又一种重要方式。意义传达与意义构建相对应.它借助材料雕塑审美的习惯规范,在把握雕塑图式与意义的基础上,实现厂它对图式符号的理性辨析。也可以说,意义传达与阐释批评在这个层面上联力一体,共同构成对艺术图式——材料雕塑的符号——意义传达的全方位接受。


阐释的基本意思是解释、诠释、对材料雕塑意义的阐述,足一种以材料为基点,研究它承载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在更高层次寻求对图式原本的解读。通过阐释,传达了一种从追寻艺术家创作意向的轨迹,进而寻求获得作品及其图式原本意义解读的努力。它不再刻意突出其作为材料的独立意义的方法,而是取其用来表达图式原本理性顿悟,从而实现向阐释乃至批评等更高层次思维方式的整体转换。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一种以材料艺术欣赏为基础,以艺术理沦为指导,对以艺术图式符号为中心,对材料艺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思维活动。从而,有可能努力回避材料雕塑的欣赏中强烈的表面情感偏向,而较多站在客观规律和普遍原则之上,通过理性化阐释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


符号——意义的传达在建构材料雕塑的图式过程中有时会具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加上现实的观众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文化素质、品性、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都以自己具有的主体条件去解读材料图式原本,不管自我看法是否符合于作者和作品本意,是否符合于艺术的基本法则,他们完全可能并不掌握这种法则——因此,他们只能解释图式原本而不可能形成对图式原本的“批评”。


总而言之,象形,会意、指事是在理解材料雕塑过程中可以借助的知识与规范,这种对材料雕塑感知的理想的观众已经不在局限于艺术的专门化人才.显然,他们对图式原本解读不再只是一般意义的接受,而是对作品意义的系统发现与论述。由于这种认知程序的存在,对材料阐释才可能上升为批评,从而带来更多的专门从事材料创作的艺术家,产生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阅读群体,并在艺术活动中发挥广泛而重要的多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