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随笔]  [访谈]  [著作]  [论文]  [画册]  
[在线阅读]  [PDF下载阅读]  
2011—002【生活随笔】从流行的简欧风格说起——设计是一种身份的代言-----by卓 凡 佘文涛

艺术家vs设计师


流行总是有道理的。


我们爱上简欧,其实觉得太有意思了。很多时候,东西方的文明无法放在一起比较的,如果有人拿中国家具跟西方家具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说中国家具是这样这样,西方家具是那样那样,它们两个没什么关系。可以开玩笑地说:这个比较本身从来就不成立,如同把一只鸡和一只鸭关在一起,结果说那还是一只鸡,那还是一只鸭,那你交融什么呢?


让人困惑这两种文化本来是没有办法交融的,但是,有东方血统的我们却爱上简欧。举一类人作为例子来说,有个人是中国人,他留学多少年又回到中国了,或者说是中国人,就长期就生活在欧洲。或者,有个人是欧洲人,他长期生活在中国,比如北京三里屯还有很多大使馆就有很多这种人。所以其实并不奇怪,欧洲家居的风格,会在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上面同时出现,恰恰说明我们生活的多面性。就是说,虽然这两个文明是无法比较的,但是同时他会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就是说这个人身上既有欧洲的习俗又有东方的血脉,既有东方的文明点,又有西方的文明在他身上呈现。其实这种的看似莫名其妙的交汇点,其实交汇点不是文明本身的交汇点,而是这个审美观在那个人身上,或者在那个群体的人身上。


现在家具很多流行的风格,但是都绕不开欧洲情调,可以说,它眼下的总体风格属于简欧。


往文化里说——欧洲对世界的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他的哲学观,二是身体观。哲学不仅仅是智慧之学,更是爱智慧之学。第二点是,欧洲人对自己身体特别尊重。从沙发舒适度到人机工程学,以后没有逃离过这个标准。任何的数据跟人身体之间都有关系,所有的数学、材料学、物理学,以及音乐,有艺术,最后上升为哲学,都是围绕着对身体的尊重而展开的。


这就是欧洲文化,往深里头说,在这里,我们讨论了一个哲学的话题:我们是谁?往浅里头说,我们讨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我们的身份。


因为家具是给人用的,不管你是舒适的还是不舒适的,但是最终是以人为本。东方是一种文明,欧洲是另一种文明,所以,从人们使用的器形到人的身体,它的关系差异就特别大。一位美国朋友,带回一把手挫(工具),是使用过的,跟手形很吻合了。椅子也一样,跟身体的比例很契合了,这个地方托着腰了,这个特别有意思——就是欧洲文明和身体的关系。可以看出,这跟中国的家具很不一样,中国的明清家具好多是看的舒服,坐的不舒服,特别是汉代的,比如说,椅子面窄,屁股只能坐特别浅,只能端正的坐着。有考虑到要放袖子和袍子的地方,看起来根本不考虑这个手要放哪里。


而现在很多设计把中国的山水情调介入到简欧,这种方式是有市场的,这里仿佛在暗示我们该有的身份。


其实现在国内这些住豪宅的,他们买家具的时候考虑:实用为主,还是在考虑身份。对这些究竟舒不舒适,或者说更细致,-对人的一种关爱好像很忽略,摆在那里感觉豪气。究竟选择什么为好,很多时候是两个字——盲从,家是豪宅,床、梳妆台包括柜子都是用欧式的,包括用的沙发旁边还带了一点欧洲的古典文饰,其实主人自己嘀咕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细细一聊,才发现其实是跟他一个圈子的人都认为“简欧”好,这个是有身份,这个高贵,这个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好,那他也就买了这样的。


这就身份,从这一点看来家具对我们是很有魔力的,它的这种魔力就是奢侈品的魔力。因为中国的文明血脉在上一百年被阉割了,文明血脉被阉割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大家对自己原来的东西的遗忘。从文化到物质我们都被自己否定了,这是很致命的,就是说大家遗忘了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是真正的贵族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是值得崇尚的。


我们需要一种设计——就是一种宁静、大度、从容的生活方式。当然还能看到上海还有一些能保持这种生活态度,特别是上海那些清末开始经商,比较成功的,他们后代的,尚能保持对自己真正生活的关注。家居中有一些东西它可以换得快,有些东西是换的特别慢,或者不要换,陈设家具其实更换的速度不是太快,特别是值得喜欢的一个家具可以使用很久,代代相传。


生活提供的很多可能。


上文我们讨论说欧洲人他对家的概念跟中国人对家的概念有点不一样。儒家文化下的人们非常看重家与房子的一体,有了新的楼盘就买一套,下个楼盘又又买一套,那就是家。而很多欧洲人没有把家和房子连在一起的概念,他一直迁徙着,在这个地方住一段时间就是他的家,过了一段时候又迁徙那个地方去,他是迁徙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园。


我们其实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我们也不会在一栋房子里劳其一生。这跟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很多人几年就可以换一套房子,特别是经济能力强,他可能买了好多房子,自己都说不定哪一个房子是长期居住的。人们不像以前祖辈找一块地盖一栋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还在传给自己的小孩。好多现在没有这种固定生活位置,我们现在每个人买房子都是一个过渡,想着过五年后就会找到更好,更高级的一些地方去住了,所以说,设计就变得很长远,而这个时候,很多东西不要去做一次性去做投资,特别买家居,最好买一些可收藏的,可以传给后代的,把它变成是一种血脉的传承物,把它当成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财产。而不是感觉到只是暂时用它一下就扔——而这种居家的美好,不要一次性就填满它,要慢慢地体味。


设计是一种身份的代言


品牌上升为奢侈品之后它是会让你兴奋的,设计也一样。但是,究竟什么是一种奢侈?比如说好的汽车,名贵的服装、奢侈品,名表,包括一个家具卖十来万,还是会让人兴奋,那种兴奋是很奇怪的,其实人们不一定要靠品牌来提升身份,而是要把设计做到位,从服务到社会阶层的象征,变成说你要依托这个东西而进入一种社会阶层,这个东西就是一种魔力,这就是最好的设计,是一种身份的代言。当然奢侈品是要给我们带来舒适的,但是它需要与身份相吻合,像一些名贵的挎包,菜市场买菜的老太太挎一个LV的包在那儿买萝卜,塞到LV的包里,我们都知道那是仿制的东西。但是其实是暗示了中国的消费里多重性,非常滑稽。


有身份意识的人经常是充满智慧的


有时候不是奢侈品还能够挑拨起心底里那种欲望,为什么他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共赏,其实他能够把握人的真正心态,人人都想享受最顶级的生活,人想有别于其他人,所以得有一个东西显示他的生活,刚好这个好的设计品就能满足,就感觉拥有这个,你的生活的层面就和世俗拉开了距离。


包括设计师在内给自己做装修的时候他们有这观——为我所用,就是最好。当然,在把装修、家居、家饰、陈设一定要做到极致的时候,一种重要观点说,随意就好,刚刚好就好,不能让家居变得很极致而忽略了人的因素,变成在奢侈品里头的一堆臭肉。只有设计才能体现人的高贵,就是奢侈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体现高贵,这样就是审美与品位。


什么是身份?它是一种高贵和节制,一种奢侈和自律。


回过来谈欧洲文明特别有意思,那就是高贵和节制。《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奥德修斯那在回去的路上,经过了一个住着会唱销魂美乐女妖塞壬岛屿,但听到塞乐的歌声所有人都会丧心病狂,跳海自杀而死。奥德修斯十分为难,他很想听塞乐的歌声,又不想死掉。智慧的奥德修斯让水手的耳朵都灌上蜡,而把他绑在桅杆上——结果是水手是不能听美乐而挥动船桨,他被捆缚却细听美乐听,虽然那一瞬间美到发狂跳海自杀,却不能动手。


我们的设计可以极尽繁琐,也可以极其简约,对于使用的人来说形式上有很多变化,但他的内心是没有变化的,就是他们那种特别矛盾的内心,极尽的想靠近诱惑,又要把自己极力的束缚住的那种恒定——这就是设计衍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