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随笔]  [访谈]  [著作]  [论文]  [画册]  
[在线阅读]  [PDF下载阅读]  
2010—002【艺术随笔】玩汽车的艺术家-----by章润娟

在2010年4月24日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上,艺术家卓凡的装置作品《每分钟:这部车的喘息频率为22次/每分钟》将会出现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登陆大厅。这两辆变形的汽车并不是某国际或国内汽车品牌的展览项目,而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与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共同发起和倡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主办的国际汽车展览会期间开展“同做公益人”主题公益活动中的一部分。今年活动主题为“畅想绿色未来”,主办方选中了卓凡这两辆——启动后在展览现场仿佛在不停地大口喘息的汽车作品。


“如同人一样,汽车在狂奔时剧烈消耗氧气,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它在长途跋涉后,累趴在那里时的疲倦……”卓凡说道。


已经以汽车为形式打造了六、七件作品的卓凡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虽然他没机会和汽车品牌合作进行艺术创作,但是以汽车为主题的作品一直是他近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内容。


卓凡说:“二战之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家都用废弃的金属件做作品,而中央美术学院也有一门《金属焊接》课程——将金属物件焊接在一起,进行雕塑材料研究。而把雕塑做成活动体,是源自我对金属机械特性的深度理解,确实,金属物件中最出彩的是轴承、齿轮、轴条、连接杠等,而它们得灵魂是可以活动的特性,而不是一个只为造型而焊接在一起的死铁疙瘩。” 卓凡对机械很着迷,喜欢在创作中强调的金属关节,所以在近年国际艺术大展上的观众看到他创作的雕塑基本上是可以活动的,而汽车可以看是活动的“雕塑”之王,无不例外地成为他的创作内容。


“在艺术上,把汽车作为一种造型语言是不可避免,它在当代太普遍了,而且,它影响了我们,有汽车和没汽车,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样。有了汽车,行为被改变了,生活被改变了,思维也被改变了。”卓凡说,“从社会批判角度出发,汽车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关注社会诸多问题的一个艺术表现载体。”


《每分钟:这部车的喘息频率为22次/每分钟》是拟人化的雕塑作品,它曾在台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露面,用超乎想象地设定汽车每分钟的呼吸频率,来表达对汽车体能与消耗的看法。而除了直接创作汽车,卓凡还喜欢用汽车零部件做作品,牛腿、避震、弹簧、轴承、车体和轮胎的转向杆、齿轮……统统当成现成品进行改造重新做成艺术品。2009年底创作的《捷豹—速度》,就由汽车零件组合而成,加上头部和尾部是古典造型的捷豹雕塑,是对机械速度的体验和动物速度想象的相结合。而现在他正在进行的创作是用汽车的大量零件组装一辆古代造型的弩车——《力度—这部弩车的攻击力为……》。


“它很凶猛,可以把汽车当成武器来看,”卓凡说,“它给人的生活有一种美丽的伤害。” 


上学时,卓凡开的是一辆特别滑稽——快报废的夏利老车,它到处都漏风,包括门窗玻璃,甚至底盘。虽然这部车很破旧,但是它是一个可以随人而移动的、个人可以行使某种权力的一个可自闭空间,它给艺术家带来安全感和亲密感。而现在的他喜欢有驾驭感、速度感和流线型的高档车。“三十年前,中国讲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我的孩提时代,理想中最好的汽车应该是子弹头,充满流线型的,如同我们小时候看的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中汽车就是由极其流畅的抛物面组成的。而大型越野车,悍马、牧马人,吉普等等看似很不环保,能耗太大,不像生活的东西,更像战争工具。”


“如果宇宙宇里还有其他高等智慧体,”他很赞同这种说法:“在外星人看来,汽车是地球上的一种横冲直撞的生物,而人仅仅是寄生在汽车中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