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随笔]  [访谈]  [著作]  [论文]  [画册]  
[在线阅读]  [PDF下载阅读]  
2008—002【作品随笔】一道奇观-----by刘孜

卓凡做了个《针筒》——这当然这不是作品的名称,作品的名称是《每分钟.二十三次抽动》,这件作品用有机玻璃复制并放大了一个针筒,针筒的原形一个在医院里最常见到的,在注射液态药物、吸取血液时的针筒。只是这件作品——即针筒的内胆做了一些改造——内胆也是一个小针筒,那么在抽取液体的时候,大针筒的抽取大流量的东西,小针筒的抽取小流量的东西,简单一点,讲白了就是“一滴都不落下”。在这个造型改动的基础上,这件作品的内外两个部分——两个针筒的内胆再做了一些添加,那就是在药水进出的通口处安装了单向阀,使得这两个大小相套的针筒有一个共同特性,任何经过这部针筒抽取的药水血液,只能单向流动,简单一点,讲白了就是“只进不出”。


这件作品从构思到制作有一定的新意。也可以这么说这件作品虽然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作品,但是也不是那种可以让人啧啧称赞的大师之作。但是这件作品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的开馆展展出——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的开馆展展出的是徐悲鸿、江丰、吴作人、古元,黄宾虹,陈师曾,李苦禅,闻一多,滑田友,蒋兆和等等近现代杰出画家的作品。这与中央美术学院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思考中国美术发展的全局,把握和引领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术建构相一致。而这件作品和大师们的作品共同展览与同一个场馆,它的构思到创作形式,与现场的艺术气氛格格不入。当然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在职教师,参加这里的展览也是情理之中。哲人语:大师的阴影会掩盖英才。跟在这么多的大师后面,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从艺术家退化为自称艺术从业人员,这种谦虚,但愿只停留在口头的礼仪上,而不是作为无法成为定级艺术家的自嘲之借口。而是在当下,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作为准艺术家,能够基于对宏观使命的思考、理解和自觉,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合作与竞争,成为具有民族文化传统修养和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


当然,这种作品在中央美院的美术馆展出,还有这么多的人围观而称奇,那真是一道极其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更是一件出奇而少见的事。